建筑垃圾资源化投产后"无米下锅"咋办?

在“十二五”期间,北京市建成5个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,首钢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是为数不多建成并投产的项目之一。据介绍,该项目每年可处理约160万吨建筑垃圾,但企业如今却面临“吃不饱”的尴尬……
来源:境美环保 | 作者:jingmeiep | 发布时间: 2017-01-05 | 2894 次浏览 | 分享到:
据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,今年预计的建筑垃圾处理约25万吨,开工率较低。开工不足的直接原因是原料不足。他介绍说,按规定建筑垃圾产生方要给建筑垃圾处置方每吨30元钱处置费,但收费一直没能有效落地。“想要建筑垃圾,钱的事儿就别提。你要是收处置费,人家就不上你这儿来。”这位负责人也很无奈,如果没有处置费,就意味着企业在经营中处于亏损状态。

目前建筑垃圾简单填埋成本低,建筑垃圾产生方为节约垃圾处理费选择填埋,这就导致企业无米下锅,即便建成建筑垃圾处理设施,也无法维持生产。

王维平则从技术方面作出另一番解释。他认为,国内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企业的设备普遍不能工业化运转,“也就是不能稳定运行,三天两头儿坏,如果按量给它提供垃圾原料,它还不一定吃得消。”这也是导致建筑垃圾处理止步不前的一个重要原因。“只有深加工为再生建材成品,才能赚钱。但以目前企业的技术水平,仍很难做到,也就不能走向市场。”


谁该为建筑垃圾买单?


由于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具备社会公益性质,且利润微薄,仅靠市场无形之手显然很难推动。刘思慧建议,应尽快参照国家针对循环经济企业的优惠扶持政策,在土地优惠、资金补助、税收减免、信贷支持、电力优先等层面出台可操作的具体方案,促成已规划多年的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建成投产、形成产能。

王维平则给出了另一条解决办法,对建筑垃圾进行平台化管理。即通过前期评估测算所有建筑商可能产生的建筑垃圾数量,建筑商需把垃圾处理费先交到平台账户,才能获得开工证,然后再由平台指派相关企业运输和处理这些建筑垃圾。

——北京境美环保